雷火竞技首页

在南国书香节树起大湾区文化新标杆

小编

 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的背景下,2025南国书香节正以“书香湾区·阅见世界·共享未来”为主题,串联起粤港澳三地共同历史记忆,着力打造湾区文化新标杆。

  “书香湾区”,是本届南国书香节的主题核心词,它指向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建构。

  这个诞生于1993年的文化品牌,当年以“东西南北中,南国书香浓”的接地气标语,道出岭南人超出物质生活的精神追求。32载春秋更迭,南国书香节始终保持着双重基因:既是粤港澳文化同源性的活态见证,也是推动三地文化交流交融的现代平台。

  今年夏天,这场岭南文化盛事展销境内外1500多家出版机构各类出版物和文化创意产品,集结200位海内外名家,以出版为媒搭建文明互鉴平台。其通过持续创新的主题策划与跨界融合,彰显湾区多元文化魅力,为人文湾区建设注入强劲的文化力量。

  步入广东出版馆,国画长卷《星汉天河》带领观众走进广州市天河区“一江三山五水”。长卷里,珠水云山环绕,车陂涌、棠下涌、猎德涌流经的自然风貌、民居建筑尽览无遗,车多人多高楼多,呼应“在书城,阅山海”主题。

  往前走几步,排排书架上放着《广东简史》《粤食记》《梦起英歌》《岭南文化辞典》《岭南文库》《近代广东文钞》《广东通志》,纸页翻滚间,岭南风情跃然眼前。

  本届书香节,广东出版展团共展出约3500种图书,其中既有聚焦英歌舞、咏春拳、赛龙舟等岭南民俗的“岭南文化”类图书,也有勾勒湾区建设图景的“湾区气韵”类图书,以及展现广东文学文艺高峰高原建设成就的“文艺精品”类图书。

  记者走近花城出版社摊位,手持集章卡的市民游客排起长队,书籍盲盒、明信片等特色文创格外吸睛。不远处,广东人民出版社展区正经历一轮“紧急上新”。

  “昨天下午就有一批图书售空了,像《大话广府》《崇祯七十二小时》等广府文化类图书正在补货,特色文创如‘老广新游手绘地图’也相当受欢迎。”

  批销部相关人员表示,展区聚焦广府文化和学术古籍,阅读门槛由深至浅,既满足普罗大众需求,也为有一定阅读追求的读者提供选择。

  新书发布活动能玩出多少“花样”?从展馆舞台到会议室,各界名家轮流坐镇,共话岭南悠长文脉。

  “地方文化的差异,不仅仅是思想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差异,很大程度是百姓生活方式的差异。”诚如教育部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、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陈春声所言,穿着拖鞋、短裤,拉着买菜车去看书、购书,或许是南国书香节的老广“打开方式”。

  岭南文化书籍的集中亮相,吸引着更多“新广东人”伴书香走近广东文化。来自湖南的张女士手捧《粤语会话宝典》认真阅读,她告诉记者,她十几年前定居广州,但一直没机会系统学习粤语,偶然瞥见粤语类图书就停下了脚步。“在广州生活得越久,我越发觉得要学好粤语,才能更好地融入广州生活。”她说。

  而在长知识之余,也要大饱眼福。英歌槌敲出豪迈气势,普宁泥沟英歌队、潮阳文光桃园英歌队先后亮相《岭南民俗舞蹈》《英歌36》等新书的发布现场,书中梁山好汉顿时有了“实感”,学术研究与民间烟火瞬间直联。

  连南排瑶长鼓舞、海丰麒麟舞、云浮郁南禾楼舞、陆川盖仔狮舞等岭南民俗舞蹈的展演在展馆中此起彼伏,引得掌声、欢呼声阵阵。

  “你这刹那在何方,我有说话未曾讲。如何能联系上,与你再相伴在旁……”香港歌手黎明的歌声随黑胶唱片转动而荡开。贴满《胭脂扣》《流金岁月》《花样年华》等经典港片海报的创意角附近,人头攒动,“好有年代感啊!”一位市民对着镜头打卡。

  佛山市民刘女士专门驾车来书香节“扫货”。收银台前,她将购入的7本图书逐一放进购物袋。“我是奔着香港馆来的,这里有很多内地比较少见到的港版图书,今天‘赚到了’。”七八年前她来过南国书香节,今日重游,感觉“展馆装潢有明显升级,主题更丰富了,书的种类也更多了” 。

  今年书香节,香港馆聚焦“出版印刷与流行文化”,汇聚了53家香港出版社、27家香港印刷商及其他单位提供的逾700件展品。“从2013年参加南国书香节至今,参展的香港出版社及印刷商维持在70家左右。内地读者对香港传统文化、历史及流行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,我们也展出了更多相关题材的优质书籍和印刷品。”香港馆项目主办机构代表说。

  雷火竞技

  该位代表告诉记者,书香节将香港的创意实力和优质出版物,带到了世界各地的读者及同业者眼前。这对联结湾区城市“走出去”,与境外同业交流、增进商机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在香港馆展销的300余种出版物中,有不少来自今年7月举办的香港书展。而在南国书香节结束后,部分出版物将随着“大湾区阅读交流平台”走进澳门、中山、佛山、东莞的特色书店。从香港到广州,再到湾区其他城市,“让香港优质出版物走遍湾区”。

  2025年是澳门馆在南国书香节设立的第十年,也是澳门历史城区成功申遗二十周年。澳门馆以载有澳门历史建筑的古典明信片布展,加之立体书《澳门弹起》的精心设置,“弹”出大三巴牌坊、妈阁庙、议事亭前地等标志性建筑,呈现澳门的世界遗产与历史脉络。

  “回顾这十年,是迈向双向奔赴阶段。2021年,南国书香节首次在澳门设立分会场,意味着粤澳文化交流从单向参展迈向双向奔赴的新阶段。”澳门文教出版协会理事长赵香玲表示,书香节推动了粤澳出版界在选题策划、版权交易等领域的长期合作。

  今年南国书香节开幕当天,该协会组织了近40人的“澳门出版界广州交流团”赴穗参加书展活动,显示出澳门参展从单纯展示向交流积累过渡的特点,为深化粤澳文化联结增添了动力。

  据介绍,今年书香节汇聚海内外名家,特别是顶尖名家阵容创历届规模之最。邀请的200余位国内外文化名家中有40位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,开展了一系列的跨国对话与特色活动。

  “广东历史沉淀悠久,广州也是一座英雄之城。毫不夸张地说,中国近现代史的最初几页,就是从广东的大地上翻开的,然后辐射到其他的省份。我与广州的羊城晚报等多家报业集团,以及省出版集团都有着密切关系,对广州有种亲切感。”8月16日,著名作家、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携新作《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》做客书香节。在首场名家活动中,梁晓声从历史脉络剖析文化密码,呼应国际馆的“中国式现代化”主题。

  “我喜欢广东历史,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各种文明交汇之处,也是一个巨大的商贸中心。未来我会继续创作和广东文化有关的作品,很高兴年轻人因我的书爱上岭南历史文化。”畅销书作家马伯庸认为,如今南国书香节引进了大量外版图书,也通过各类活动输出中国文化,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大体现。

  这种“名家效应”正构建起湾区文化与国际视野的双向通道,既能“引进来”,也能“走出去”。

  “‘功夫外交’可以成为新的‘乒乓外交’,我鼓励更多外国人亲自到中国学习武术,将中国功夫带到全世界。”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、美国作家龙安志携新书《九龙门:寻找功夫》在书香节活动表示,他认为中国功夫蕴含包容的哲学,是世界最应该向中国学习的智慧。

  与之呼应的是武侠馆里“金庸创作七十周年特展”。1984年10月《羊城晚报(港澳、海外版)》连载《飞狐外传》静静陈列,与英译本出版人麦克莱霍斯的评价形成穿越时空的和鸣:“金庸武侠作品在情节、人物刻画方面,具有经典文学作品的一切特质,必将走向世界。”

  “粤港澳大湾区集中了第四次产业革命所有的发展要素。”知名国际政治学者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教授、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认为,知识是湾区最强大的引擎,“世界级湾区”将学术智慧转化为发展动能。

  南国书香节正是一例生动个案——这场以人为纽带、以书为载体的人文盛会证明,当文化枢纽的集聚优势与湾区的创新活力相互激荡,必将催生出全新的大湾区文化标杆。